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

重拾如切的集体记忆

 


重拾如切的集体记忆

二十世纪初,西方汽车工业带动轮胎需求,促进了橡胶业与整体经济的增长,南洋地区于1920年代迎来经济高峰。1927年,无轨电车往返市区与芽笼士乃,大巴士也开来,这刺激了如切地区的繁华发展。

如切最早是中国出生的周如切的种植园,他在此建造豪宅;因热爱中国戏曲,他在屋前建造戏台,方便自己从住家阳台观看。为了改变中国政治,他加入同盟会;后来厦门地方不安宁,最后将发妻、儿子与儿媳接来新加坡。他曾与陈延谦等革命同志创办一所华校,而陈延谦在附近建造房屋,延谦坊(Ean Kiam Place)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当时新加坡出现一股移民潮,快捷有效的交通工具缩短了往返市区的时间,周如切乘机将种植园开辟为住宅,吸引许多新移民开拓新家园。《南洋总汇新报》总编辑梁显凡来自广东南海,家在如切路18号。《新国民日报》记者陈省躬是东莞凤涌人,如切坊77号是她的最后住所。这里还创办了多所华校,建国总理曾就读的浚源学校,校前旗杆还飘扬着五色旗。

在南洋黄金时代,或英语媒体常见的马来亚树胶繁荣(Malayan Rubber Booming)时代,出现许多风格融合中西元素与南洋、穆斯林特色的建筑。当中贝当路(Petain Road)就是一位穆斯林奥马尔(Mohamad Bin Haji Omar)所建,这种建筑风格随着经济大萧条来袭戛然而止。如切保留了不少南洋黄金时代的房屋,具有木制百叶窗、雕刻花鸟与吉祥图案的墙壁等特色,正折射一个大时代的集体记忆。

如切也有白手起家的故事,来自海南的王绍经经商致富,他建造一排楼房,街名就是他的名字——绍经路(Cheow Keng Road)。1924年,在如切路521号建造豪宅,该建筑目前仍存,而海南人在此一直是主要社群。这些先贤筚路蓝缕的足迹,如今却渐被遗忘。

历史认知的断层,部分源于对本土脉络的轻忽。“重拾记忆”应是对如切作为新客聚落原初历史的真诚面对,那段开拓者、报人、教育家与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不应在时代变迁中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