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

宣传革命的重要平台——说星洲书报社

 宣传革



命的重要平台——说星洲书报社

林志强



星洲书报社是本地最早的华文书报社,曾创办戒鸦片的振武善社,即后来的新加坡拒毒会(Singapore Anti-Opium Society),以及中华女学堂和星洲幼稚园。在风起云涌的年代,汪精卫和胡汉民来此宣传革命,孙中山也颁发旌旗状,还许多人曾经在此留下一段段尘封轶事,这里就细说从头。

成立书报社

阅读书报可以开拓视野,学习新知识,提供民众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更可借此吸引他们加入教会。于是阁约翰(J A B Cook,前译库克)和郑聘廷牧师于1902年12月11日,在吉宁街(即克罗士街)38号楼上开办星洲书报社。书报社的宗旨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收集当代名人,东西洋各种翻译新书,提供从北京到广东,以及本地报章让民众免费阅读。他们希望书报社可以发挥启发心智,开通社会风气,到达振兴民族和国家的愿景。

书报社每天9点半开放,星期天除外。为了有足够资金订购书籍,使藏书更为丰富,书报社设有会员制,会员可以借书回家阅读,也提供代购服务,每年会费两元。每逢星期三晚上8点为青少年主办勉励会,为了吸收非教徒加入教会,因此也开放给公众参与。但一般青年认为书报社是传教的地方,因此很少人来。

在青山亭山脚的丹戎巴葛路,库街(Cook Street)和通向凤山寺的小径之间,长老会购得一片土地建造福建教堂,因地名也称为丹戎巴葛礼拜堂(禧年堂前身),书报社附属于长老会,也一同迁入。1904年6月21日,安德申总督(Sir John Anderson)为新址主持奠基仪式。这是一栋三层楼高的英式风格建筑,三道大门朝向通向凤山寺的小径,地面层拥有130座位的礼拜堂,二楼是书报社,三楼则做为牧师的休息和办公室。教堂由双迈(Swan & Maclaren)绘测公司负责设计,建筑费共14,185元,1905年1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据建筑蓝图显示,阁约翰于1906年在书报社旁续建会客室。

长老会在丹戎巴葛的教堂和书报社,右为凤山寺入口牌坊。



       
阁约翰在教堂旁的土地续建会客室。


主办演说会

书报社迁入新址后有更大的空间,因此邀请当代饱学之士前来演说。1905年2月22日的首场演说会是陈云秋和殷雪村医生。陈云秋生于潮州金砂,留学日本,在潮州创办《岭东日报》和《汉潮报》,曾参与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当时是《南洋总汇报》东主。殷雪村原籍江苏,生于厦门,在福州英华学校就读,并在美国密西根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继续修读医科,1904年来新加坡和林文庆合伙经营九思堂西药房。

第二场在4月19日,邀请袁寿民和叶季允。袁寿民是康有为的支持者,在陈云秋获得《南洋总汇报》控制权后加入报社,端蒙学堂的副校长。叶季允原籍安徽,早年移居番禺,曾担任香港《中外新报》编辑,1881年被薛有礼邀请主持《叻报》。他精通医术,当时辞去编辑职务行医,1906年薛有礼逝世后,其子薛兆熊接办《叻报》,再次邀请他担任主编。

第六场在8月21日,是张永福和陈观圣医生。张永福是在本地出生的潮州饶平人,虽然教育水平无法和其他相比,但他热衷于革命,于1904年联合陈楚楠在福建街21-22号创办《图南日报》,因赠报给星洲书报社而认识郑聘廷。陈观圣原籍潮州普宁,生于汕头,早年移居槟城。1899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是校内仅次于孙中山的最佳成绩学生。他毕业后曾在林文庆的九思堂实习,1902年回去槟城行医。

书报社逐渐成为知识份子云集之处,演讲者除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支持者外,还包括驻叻领事孙士鼎,起初是不定期的活动,后来发展为每月一次。书报社由阁约翰和郑聘廷共同管理,原本没有政治倾向,但郑聘廷结识张永福和陈楚楠后加入同盟会,暗中掩护革命同志宣传革命,这使到书报社具有强烈革命色彩。

革命渊源

镇南关起义失败后,诸多革命将领南来新加坡,汪精卫二度在新舞台(即升平园)演说非常成功,奠定以演说来宣扬革命的渠道。阁约翰和郑聘廷有意邀请当代名流来演说,希望吸引前来书报社的观众成为教徒,双方各有所需,一拍即合。1908年6月18日,汪精卫首次在星洲书报社演说,7月3日则有胡汉民,8月5日,汪精卫和胡汉民同台演说。这里成为宣传革命的重要平台,也迈入鼎盛的年代。

演说的模式有效的宣传革命思维,但书报社的会员也包括维新派,更受到教会的约束。受邀主讲者所演说的语言不一,虽然可以通过翻译传达,但观众来自不同的籍贯,而且人数众多。因此同盟会以籍贯为基础,陆续设立广帮开明书报社、闽帮公益书报社、琼帮大同阅报处(后来成立同文书报社),以及潮帮同德书报社。

1910年底,余岱宗从国外来到新加坡,认为本地应设立女校。她是同德书报社会员,理念获得会长潘兆鹏的赞同,但同德势单力薄。潘兆鹏、潘春阳和郑聘廷都是星洲书报社成员,邀请两人共襄盛举,这促成余岱宗二度在星洲书报社讲解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得到报章的支持和宣传。创办女校的理念广泛得到革命派、维新派、潮帮和教会中人的支持,中华女学堂最终在1911年3月30日成立,这就是后来的中华女子学校。

革命成功之后,孙中山颁发旌义状给星洲书报社,奖励以往对革命的贡献,因此被视为革命组织。然而利用书报社宣传革命,郑聘廷面对教会的压力,结果他以“积劳成疾”为由卸下教会职务,加入林义顺的种植公司担任董事。长老会委任蔡育之在1912-1917年担任教会牧师,阁约翰和郑聘廷也同时卸下振武善社和星洲书报社职务。

孙中山颁发给星洲书报社的旌义状。


星洲书报社1911年的职员表。


曲终人散

星洲书报社于1912年6月进行改选,陈树南医生被推选为新会长,虽然董事局还有不少革命派支持者,但政治倾向开始淡化。维新派支持者如邱菽园、薛武院和谢有祥等加入黎元洪所组成的共和党,他们也是星洲书报社会员,1913年被选为职员。1921年,教会开办星洲幼稚园,因学生人数众多而借用书报社为课室,书报社活动逐渐停顿。1938年,教会因土地不敷应用而购买欧南路214号建造新教堂,1940年3月22日迁入新址,书报社并非教会核心任务而关闭。欧南路礼拜堂在创办50周年之际重新命名为禧年堂,后因政府征用土地,1973年搬迁到现址。



访客室和星洲书报社拆除后重建的新大楼,左边路口为库街,右边后巷是通向凤山寺小路。 



.



后记

本文原名《话说星洲书报社》,文中革命宣传占据重要部分,在《联合早报》发表时改为《宣传革命的重要平台——说星洲书报社》。书报社在宣传革命起着重大的作用,星洲书报社经常和其他书报社列为革命组织,这是不正确的。星洲书报社隶属教会,会员和演说者除了革命派之外,还包括维新和保皇派,甚至驻叻领事,所以这是个跨党派平台。在郑聘廷的暗中掩护下,革命派在此吸收许多新会员,正如张永福所说许多同盟会会员都是先加入星洲书报社。孙中山在革命成功后颁发旌义状给星洲书报社,对创办人阁约翰和郑聘廷来说是莫大的荣誉,然而两人同时卸下星洲书报社的职务。因此星洲书报社是宣传革命的重要平台,而非革命组织,这样的重新定位会比较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