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浅谈松城路

早报言论版
8月21日,2014年
林志强
8月8日 龙莆以君投函《佘氏路名的遐思》,对桥北路以佘氏家族命名的道路提出疑问。武吉布朗学会于去年7月在醉花林主办“百年武吉布朗——追古抚今展览与座谈会”时,曾谈及与佘氏家族相关的道路,这里就与大家分享。
翻开道路指南,美芝路俗称二十间,这是因为从莱佛士酒店开始,美芝路共有二十间住宅,其后院直透桥北路,居民都是欧洲人。他们后来迁移到里峇峇利与欧思里等地,美芝路的大部分空间就由华人来填补,并且建造更密集的建筑。
1900年9月28日的《海峡时报》报道,佘松城和黄继祥向巴米士先生购买莱佛士酒店毗邻的土地,面积达22万平方尺,成交价为21万元。1902年7月31日,佘柏城提呈建筑蓝图,在松城路(Song Seah Road)东侧兴建一排21间店屋,随后在美芝路37至45号(单数,海南天后宫隔邻)建五间店屋,而佘松城则在靠近桥北路这端的松城路和继祥路(Kay Siang Road)分别建造14间和六间店屋。
蓝图也附有地图,所谓的松城路就是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继祥路则是佘街(Seah Street),地图上同时注明新旧路。1902年10月11日《海峡时报》报道,市政厅将这两条道路正式命名为佘街和巴米士街。
综合以上资料,佘松城和黄继祥于1900年购买佘街和巴米士街一带的土地,当时道路尚未形成;1902年,道路已经出现,但属于私人土地,业主有权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道路,因此出现继祥路和松城路;同年7月,土地拟定发展成为店屋,道路也从私人转向公共道路,市政厅因此于10月重新命名道路。
巴米士街超过一半的建筑是由佘松城、柏城兴建,这不但迅速改变地貌,也直接推动地方的发展,以佘氏命名更为合理,但市政厅却选择了莱佛士酒店旁的道路为佘街,我们不清楚背后的原委,或许是想表达佘氏兄弟的房地产从该处开始。
佘氏兄弟的父亲是佘有进,大约在1823年抵达新加坡。巴米士(John Purvis)于1822年来新加坡开设商行,其子(John Murray Purvis)后来继承父业,他在1893年去世,将土地卖给佘松城的巴米士相信是其后人。巴米士家族是最早落户到本地的英国移民之一,又是旧业主,或许因此以其家族的姓氏命名街道。有趣的是,两条街道都是以姓氏为街名,两个家族都是最早的中、英移民。
在此顺带一提,忠邦村的16条街道,去年已经联合文史工作者吴安全解开人名和街名之间的关系,但因篇幅的局限,没法在展览会上展出。初步统计,新加坡以先驱人物命名的街道,大约40位长眠于武吉布朗,当中就包括林忠邦外公阮居安和岳父(次夫人谢苗妹之父)谢福水,忠邦村的祺安路(Kee Ann Road)和福水路(Hock Chwee Road)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新加坡街道名称与俗称其实是一部地方史志,记载从开埠到建国之间的变迁,熟悉道路名称的渊源必然会更了解这块土地的过去,了解许多人曾为这片土地付出努力,为她洒下汗水与泪水,甚至牺牲生命,这对国民意识的形成必然起着正面的作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