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

大巴窑的前世今生

大巴窑的前世今生


大巴窑是新加坡的第二个卫星镇,当时吸引许多年轻人在此安身立命,建造家园,许多人对这块土地的记忆都从这里开始。地理名词会随着时间和发展而改变,历史上的大巴窑其实是另有所指,这里就追溯历史的渊源和发展,重新探索大巴窑的前世今生。


从咖啡山说起

大巴窑一词可以追溯大片1844年的地图,旧时英文拼写成Toah Pyoh,泛指亚当路到大巴窑西的山区,由于面积庞大,因此划分为大巴窑内和大巴窑嘴口(边缘之意)。有人认为巴窑一词译自马来词汇沼泽(Paya),巴耶利巴确实和大巴窑有些渊源,早期巴耶利巴拼写是Pyah Lebar,利巴在马来语有宽阔的意思,两个地理名词甚至出现错误使用。但巴耶利巴是沼泽地带,大巴窑却是山区。

对洋人来说,大巴窑是个非常拗口的名称,发展过程就出现新地理名词。乔治•亨利•布朗(George Henrry Brown)在1846年来到新加坡,他在汤申路买下一片土地,取名快乐山庄,因业主之故也称为布朗山(Brown’s Hill)。布朗一词在后来的地名命名中多次出现,新恒山亭的主峰称为布朗山(Bukit Brown),华人公墓成立之后取名为武吉布朗华人坟场,隔年由武吉知马通往高尔夫球场的道路,即目前的谦福路,也被命名为武吉布朗路。

布朗山不论如何音译,对华人而言也是很拗口,而Brown有咖啡色的意思,译为咖啡山更传神。在洋人将大巴窑布朗化的同时,华人却把布朗咖啡化,当时称为羔丕山。大巴窑一词在华人社群中一直延续使用,新恒山亭虽称为咖啡山,但正式名称是大巴窑福建坟场。武吉布朗也有墓志铭点出该处就是大巴窑。

大巴窑卫星镇的成立后,大巴窑一词频频出现,然而现在的大巴窑其实只是以前的大巴窑嘴角的亚佛路、文德路与金吉路地区所组成。因南部被黄埔河切割,北部在布莱德路开辟前,碧山亭坟场尚未成立,两地是相连的林区。在19世纪末,只有这三条道路横跨黄埔河,也是衔接外界的主要道路。


佘有进振春园

现大巴窑土地旧属佘有进所有,大巴窑西就是他的豆蔻种植园丘——振春园。早年新加坡虎患频频,传闻感天大帝是主管山林之神,老虎未经其允许不敢伤人,因此在山林间讨生活的居民都会供奉感天大帝,这座小庙也称为豆蔻园感天大帝。供奉感天大帝的多为潮州人,后来潮人北迁柔佛,闽人大量涌入,豆蔻园内同治九年(1862年)的香炉是由安溪人所捐赠。振春园最初是由园内员工所供奉,管工后来向园主提议开放给附近居民,逐而成为公庙。

在佘有进逝世后,振春园最初是家族共享的遗产,佘连城兄弟在1900年退股后,就成为佘应吉的独资公司,当时已经是黄梨种植园。振春园一度成为家族的私人墓地,甚至被称为坟山(Grave Hill)。坟墓后来迁葬他处,大巴窑医院也建造在园区,佘有进坟墓虽不受影响,但振春园从此荒废,坟墓也疏于料理。

感天大帝后来受到信徒轮流供奉,居民于1950年代在亚佛路建造庙宇。在麦里芝蓄水池建筑之前,河流经汤申路和大巴窑后转向黄埔河,该处也称为通兴港,因此庙宇取名亚佛路通兴港神会。大巴窑后来发展成为新镇,庙宇搬迁到大巴窑七巷,和其他庙宇组成伍合庙。

亚佛路最初称为坤丰产业(Khoon Hong Estate),坤丰是黄亚佛的商号,周边地区一度由家族所拥有,因此这条道路以他命名。现中华总商会就是他的大夫第,和佘有进、陈成宝、陈旭年的四座豪宅合称潮州四大厝。


文德路安祥山

战后因学校不足,大量适龄学童失学,民间组织纷纷自发的创办学校。当时会馆多数在市区,创办乡村学校的重任就落在乡村领袖或庙宇身上,并获得村民热烈支持。乌桥文德路安祥山的公立安祥学校创办于1947年,1966年因发展大巴窑卫星镇而关闭。公立聚华学校是由聚天宫于1946年所创办,当时利用庙前的戏台作为课室,戏台充当课室几乎可说是乡村学校的特色。

说到安祥山,就会联想到牛车水的安祥山和谢安祥,其实大巴窑的安祥山也和谢安祥有关。政府早年没有给山区的村落命名,更谈不上乡间小径,在没有路名的情况下,显著的地标成为居民的俗称。谢安祥家族坟墓在19世纪末葬在该处,因此被居民称为安祥山,在此的学校也称为安祥学校。这里也是私人坟区,即坟墓密集度低,规模大私人坟场,除了谢安祥家族坟墓外,还有王有海家族。

文德路从马里士他跨越黄埔河,直达现在的大巴窑四巷和六巷,安祥山大约位于大巴窑七巷,合春园和修德善堂就在毗邻。道路迟至1905年才出现,或因黄埔河上的桥梁乌黑,因此俗称乌桥。文德路是以黄敏之子黄文德命名,家族以船运起家,但男丁不多而且早逝,家族生意后来由黄文德姐夫林和坂继续经营。


金吉路双林寺

刘金榜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献地创办双林寺,据福州怡山西禅寺文献《西禅小记》记载,刘金榜和儿子都做了一个不寻常的梦,梦里有个金人从西方而来。1898 年,适逢贤慧等人经历 6 年的锡兰朝圣之旅,在回国途中过境新加坡。刘金榜极力挽留,献地兴建佛寺。

双林寺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最早兴建的是供贤慧母亲慈妙等比丘居住的珠琳庵,即后来的法堂。贤慧在1901年夏逝世,建造工程重任就落在性慧身上,但他也在隔年逝世,寺院就交由明光主持,慈妙和禅慧、月光等人于1902年冬回国。寺院工程分几个阶段施工,由城隍庙广福宫开始,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山门、伽蓝殿、祖师殿方丈室、禅堂等陆续落成,成为本地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寺院。

落成后初期因道路不完善,香客前往双林寺都乘船经黄埔河在金吉路上岸。即使道路逐渐改善,因处于郊区,香火始终不如市区寺庙旺盛,但双林寺有股独特的魅力。寺内建筑宏伟,数十包括邱菽园、陈宝琛等人题上对联的石柱,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前来缅怀,并且写下许多诗词和游记。

金吉路从马里士他路通往大巴窑,是以蔡金吉命名。他热爱农艺,1896年起多次在马里是他路的别墅举行园艺会,展示他所种植的奇异花卉。


大巴窑卫星镇

继女皇镇之后,大巴窑成为第二个卫星镇,国家发展部于1961年宣布建造4万房屋,可供20万人居住,人口规划的密集度后来进一步提高。卫星镇是集合住宅、工业、商业、公共设施和娱乐于一处的崭新现代化城镇概念,区内设有医院、学校、巴刹、戏院和邮政局等,一切应用的设备都有。为了区内安顿居民,建屋局于1961年开始在金吉路建造两百间房屋。

大巴窑新镇和加冷盆地两项工程是同时进行,当时加冷盆地在退潮是沼泽地,涨潮却被河水覆盖,因此决定铲平以大巴窑之山,填加冷河盆地。1964年,一条临时道路由大巴窑开始,经波东巴西、双林寺和圣迈哥住宅区,在后港二英里处横跨实龙岗路上段直抵加冷盆地,四年内从大巴窑运载6百吨的泥土填平加冷盆地。为了避免地面交通受到影响,当局建造天桥跨越繁忙的实龙岗路上段,著名的南生花园就在这次移山填海工程中被拆除。

迁徙计划从1961年开始,但却困难重重,因此工程一直延后动工。建屋局在1963年迁移葬在大巴窑各处的近百坟墓,终于在1964年开始建造组屋,第一批在1966年落成。1968年,政府确定双林寺和修德善堂被保留,整个卫星镇在1970年代完成。据居民的回忆,当时修德善堂位于山脚地带,如今却比周边地区略高,可以想象当时移山填海的工程有多庞大。


暮年回首

卫星镇成立初期,不少年轻夫妇迁入,大巴窑显得朝气蓬勃。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已步入晚年,子女在婚后陆续搬到其他新镇,大巴窑成为暮气沉沉的老人区。2002年,大巴窑建屋局中心落成后,建屋局总部也搬迁到这里。期间也在大巴窑邻里建造一些新组屋,这给整个社区注入活力,然而生活面貌也出现很大的变化。暮然回首,重新构建新一代大巴窑卫星镇已半个世纪,多少人依稀记得她的来时路?


收录于

2020 Vol 9

书写文学



林志强

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

淡马锡古国的遭遇

林志强

联合早报

2021年5月6日



三佛齐是东南亚古代海上强国,疆域辽阔,领土包括苏门答腊、巽他群岛和马来半岛直抵吉打和泰南,扼控印度洋到中国的航道,后来却相继被爪哇赛连德拉王朝(Sailendra)和南印度注辇(Chola)占领。尽管三佛齐成功复国,甚至反攻注辇属地斯里兰卡,但却失去属邦的控制能力。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东南亚冒出一个新兴的国家——淡马锡。淡马锡在古爪哇语是濒海城镇的意思,越南《大越史记》、印度尼西亚《列王传》与《爪哇史颂》、中国《岛夷志略》和《武备志》都有记载,这里就翻阅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寻找古国淡马锡的足迹。


越南版淡马锡

《大越史记》有册马锡的记载。(互联网)


近期从越南史料发现,越南王子陈日燏(yù)逝世时,史吏提及他有能力为册马锡(Sach Ma Tich)的使臣翻译,学者认为这就是越南版的淡马锡。

越南李朝最后一位女皇李昭皇退位之后,陈煚(jiǒng)登基开创陈朝,在1225-1258年间当皇帝,称为太宗。忽必烈占领云南后继续东征西讨,连续对越南发动三次战争。陈日燏(1255-1330)是陈煚的第六王子,1285年在元越战争中担任大将,当时逃亡到越南的南宋遗民都投靠他,他在咸子关击败蒙古军队。

陈日燏于1330年逝世,享年77岁,正值陈朝第六代君主宪宗。《大越史记本纪全书》卷之七陈纪三,在宪宗篇提到陈日燏逝世的记载:“仁宗时,册马锡国使来贡,求能通语言者不可得,独日燏能之。”原来他喜欢结识外国人,经常去寺庙和宋僧谈话,或到占城人的村落探访,因此学会不同区域的语言。他是开朝王子,仁宗的皇叔,连续辅助多位年轻的皇帝。

册马锡使臣是在仁宗的年代出访越南,仁宗即是陈朝第三位君主陈昑,1278-1293年间在位。从建国到委派使臣需要一段时日,这意味淡马锡在更早的年代已经存在。


淡马锡亡国

忽必烈派使者孟琪到爪哇,要求向蒙古称臣,但爪哇王却将使者逮捕,黥面并将之驱逐。忽必烈大怒,1292年他派史弼、亦黑迷失和高兴带领两万大军攻打爪哇。当时爪哇发生叛变,国王被杀,国家被占领。国王女婿拉登韦查亚(Raden Wijaya)联合蒙古大军一起攻打爪哇,在攻陷城池后,他突然袭击蒙古大军,将他们逐离爪哇,并开创满者伯夷(Majapahit)王国,成为第一任君主。

迦查马达(Gajah Mada)最初是满者伯夷的王家侍卫,据《列王传》(Pararaton)记载,他在塞伽1253年(Saka,爪哇纪年,即公元1331年)出任宰相。在宣誓就职时,他发表著名的巴拉巴誓言(爪哇语Sumpah Palapa),誓将征服古仑(Gurum)、细兰(Seran)、丹绒普拉(Tanjongpura)、亚鲁、彭亨、冬波、巽他、峇厘、巨港和淡马锡等十国,这些国家从苏门答腊到马鲁古,印尼群岛直抵婆罗洲西南岸。淡马锡当时是远至爪哇也知晓的国家。

为了歌颂满者伯夷的太平盛世,宫廷诗人写了许多赞美的诗篇,他在退隐后汇编成册,1365年以普腊班扎(Mpu Prapanca)之名出版《爪哇史颂》(Nagarakretagama)。他和迦查马达处在一个共同的大时代,两人有着共同的经历,第49章提到,英明的宰相迦查马达在1331年辅政,年轻的哈奄武禄(Hayam Wuruk)当时还是王储。他赞美满者伯夷版图辽阔,书中列出所有藩属国,包括宋卡、北大年、吉打、登嘉楼、彭亨和柔佛等国,第13章就提及淡马锡。迦查马达实现征服淡马锡的誓言,他在晚年退隐山林,1364年逝世。

印尼泗水庞越瀑布的满者伯夷宰相迦查马达雕像。(互联网)



汪大渊无缘探访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暹》有这样的记载:“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处闭关而守,不敢与争。遇爪哇使臣经过,暹人闻知乃遁,逐掠昔里而归。至正九年降于罗斛。”汪大渊称淡马锡为单马锡,分别在1330-1335和1337-1339年两次出航。

暹军70余艘船只,军队少说也有数千,何以看见爪哇使臣立即逃亡?迦查马达在1331年发誓攻打淡马锡,或许淡马锡当时已成爪哇附属国,随使臣同来的还有爪哇军队。淡马锡在汪大渊到来之前已经亡国,再也不是商船前来贸易的港口,他没有登陆探访民情,只在龙牙门和暹才提及淡马锡。

《岛夷志略》在至正己丑冬,即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冬天完成,他相信接到船商的信息,出版前补上一笔“降于罗斛”。当时暹国处在素可泰王朝,但中部的罗斛国已经脱离真腊(柬埔寨)定都在华富里。因罗斛发生霍乱,乌通王在1351年迁都大城府,建立阿瑜陀耶王朝。

阿瑜陀耶最终并吞素可泰,满者伯夷控制的泰南和马来半岛各古国也陆续成为藩属国,甚至马六甲在建国之前也必须缴纳税金。王朝经历400多年,在1767年的泰缅战争中,被缅甸贡榜王朝军队攻破城门而灭国。


航海图地标

《武备至》茅坤图中的淡马锡。(互联网)

 

郑和七下西洋访问各国,随行官员记录了东南亚民俗风貌,因此明代出版多部游记和航海手册,如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和巩珍《西洋番国志》,以及张燮《东洋西考》和《顺风相送》,还有收录在《武备志》的郑和航海图——茅坤图。

汪大渊《岛夷志略》和明代著作相隔将近百年,字义也出现一些变化。以龙牙门为例:“门以单马锡番两山相交,若龙牙,中有水道以间之。”龙牙门指的是岛屿或近海的土地,和淡马锡番相隔一条水道。这里是海盗集聚地,山无美材,贡无异物,商贸物品都是剽窃之物。汪大渊直接说明:“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问。回船之际,至吉利门,舶人须驾起箭棚,张布幕、利器械以防之。”吉利门即吉里汶(Karimun),明代古籍有多个不同译称如吉里问和吉里闷。


《瀛涯胜览》满剌加国:“自占城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入门往西南行二日可到。”除了汪大渊所指的海盗巢,龙牙门后来也指水道,而明代著作浮现一个新名词——淡马锡门。《东洋西考》:“又过淡马锡门,用庚酉及辛戌针,三更,取吉里问山。”《顺风相送》:“用庚酉五更入龙牙门,水流急,夜不可行。出了门又过淡马锡门,用庚酉针并辛戌针三更取吉里闷山。”淡马锡门和龙牙门并用,说明不是同一处,这里指的是靠近淡马锡的水道。

淡马锡一词出自《东洋西考》和《顺风相送》的淡马锡门,茅坤图则延续汪大渊的单马锡。


淡马锡兴衰史

淡马锡在三佛齐面对强邻占领之际脱离掌控,在13世纪是东南亚小有名气的国家。随着满者伯夷的崛起,1331年被宰相迦查马达列为十个要征服的国家之一,最后成为藩属国。迦查马达逝世后,阿瑜陀耶成为北方新霸主,14世纪末,势力涵盖马来半岛,淡马锡也无法幸免。

淡马锡失去其重要性,除了作为航海辨认地标的茅坤图,导航指南的《东洋西考》和《顺风相送》外,这个古国的名称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