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

拂拭百年牛车水

拂拭百年牛车水

联合早报 30-9-2021

因杰生规划图之故,牛车水一直被误以为莱佛士规划的唐人街,其实许多规划未曾落实。如果追溯历史,潮州人的十八间后、广东人的中街和闽南人的源顺街都在河口周边地区,这才是最早集聚各帮华人的唐人街。这里就重新勾勒牛车水和周边地区的历史原貌,说一说百年前的轶事,以及发展历程。

牛车水名称由来

李钟钰于1887年来新加坡,他将个人所闻所见写成《新加坡风土记》,书中就提及牛车水。关于牛车水的名称由来有不同说法,一是牛车运载井水,一是牛车载水洒在路面清除尘埃。

牛车水是荒芜的山谷底盆地,河流两旁有大片沼泽地直抵新加坡河,大约1850年代才逐渐完成桥南路和新桥路之间的填土工程,后来工部也开始雇佣员工以牛车洒水清洗繁忙道路。1862年的地图依据街道繁忙程度划分为紫色一级,灰色二级,黄色三级,最繁忙的街道都在河口周边,牛车水属不设等级的市区外围。

马里安曼兴都庙创办人比莱获得直落亚逸的一列土地建庙,因宗教因素需要净水,所以要求更换在史丹福路,但该土地有其他用途,1823年选在桥南路。这里群山环抱,人烟稀疏,兴都庙背后河道正是山涧泉水汇集的上游,水源充沛是庙宇接受现址的原因。

早期食用水不完全依赖井水,邱新民曾提到马里是他路的芋叶塘水质清甜,牛车水河道上游其实是可以饮用的净水,这里的水源比周边井水更丰富,是牛车汇聚取水之处,这或许是牛车水名称的由来。

各族群遗留足迹

直落亚逸的阿布阿布尔回教堂和纳宫神社都建于1820年代,崇文阁部分土地也购自印度人,莱佛士拨给比莱的一列土地相信就在这里。随着比莱放弃这地段,华人开始流入,后来建造天福宫。桥南路的詹美回教堂于1826年落成,和马里安曼兴都庙,以及对面安祥山脚的甘榜素素形成最早的印度社区,阿裕尼曾出资捐赠四口井,其中一口就在这里。在恭锡街和水车街路口,还有一间建于1859年的兴都庙,这说明在此的印度社群规模不小。

甘榜马六甲奥玛回教堂是阿裕尼于1820年所建,合洛路的珍珠山斜坡也有称为武吉民丹的圣坟(Kramat Bukit Bentan),这附近其实有个马来聚落。珊顿道有条巴诗路(Parsi Road),这是因为帕西族群坟场就在今天的伟新大厦,隔邻是马来渔村,哈比诺的圣坟(Kramat)和回教堂,恭锡路背后也有女性圣坟,传说和哈比诺有关。

珍珠山、安祥山和万达山都是英国人的种植地,安祥山和厄士金山最初是哈利·史格(Harry Scott)兄弟的豆蔻园,后来被约翰·仁美(John Gemmill)买下,他在此建造豪宅,这就是陈桂兰的翠兰亭俱乐部,一度成为马来学院和冉安志牧师的东方学校。这产业被槟城富商邱汉阳买下,拆除后重建新豪宅,他死后被谢榮西和友人(疑为陆寅杰)买下,主楼成为养正学校,入口处的哨站后来重建成为今天的吾庐俱乐部。

牛车水桑海桑田

经历30余年的移山填土工程,弯曲的新加坡河支流成为笔直的达豪斯水道,填土地段发展成为繁荣的新镇。随着人口激增更为密集,河流受到污化已经不适合饮用,牛车水一词却在民间留下深深烙印,成为不可磨灭的集团记忆,专指马里安曼兴都庙周边地区。

新开辟土地吸引不少闽人前来,硕莪街俗称庙仔街,名称得自街边小庙三福宫,捐钱建庙者当中林永庆(林振瑞父亲)、刘金榜、陈福荣、杨鸿义和陈庆源是闽籍地主。本地碑铭专著将刘金榜误植为陈金榜,他是梨春园和庆维新戏院业主,在登嘉楼接还有一列店屋。林永庆在硕莪街硕莪巷拥有许多产业,杨逢义则是新桥路硕莪街的大地主。

说到牛车水,许多人记忆犹新的是广东大排档,其实路边摊的平民小吃到处都有,潮籍的同济院前,闽籍的賭间口绝不逊色。百年前的餐馆多数是广东人经营,而且都集中在牛车水,这里最负盛名的还有戏院和妓院,这些伶人和青楼歌妓都是粤籍。在特殊的大环境底下,不论食家戏迷还是寻芳客,都能说几句粤语,并带动牛车水粤籍的其他行业,粤语成为其他籍贯华民的共同语言。

革命思维之摇篮

牛车水也是革命摇篮,传闻尤列在单边街开设一叶楼宣传革命,其实一叶楼是在摩士街18号,革命第一声就在这里开始。同盟会成立后,广帮在登嘉楼街创办开明书报社,而永寿年戏班也在梨春园演出革命剧《徐锡麟枪毙恩铭》,革命思想不断在牛车水传播。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逝世,保皇派领导的中华总商会要求所有华商停业以示哀悼,总领事馆内设置神位,本地华绅也以三跪九拜齐集哭哀。革命派陈裕义、林海生等人却拿着广告牌推销“推泪万应如意油”,这其实是戏虐保皇派绅商,哭不出时可以搽两滴来催泪,他们后来受到攻击而逃离。

中医师何心田在牛车水开设广顺号杂货店,天一亮就照常营业,这群手持催泪如意油广告牌者被追赶而跑到店内逃避。两三百名保皇派迁怒于何心田开业,向杂货店抛掷石头,当时孙中山被困在里头,粤剧乐师冯源初率众前去救援。他在1904年去英国为英皇加冕演奏,过后加入永寿年戏班,因和保皇派格斗被捕并遭驱逐出境。

振天声1909年在梨春园演出《梦后钟》,中场振武善社林航苇、振天声领队黄咏台和团长陈铁军上台致词。世事变幻莫测,此时汪精卫和胡汉民都在缅甸,黄兴去了日本,孙中山刚从马来亚回来,住在乌节路111号。他只身孤影坐困愁城,写信给外地革命战友,要求盘缠离开新加坡。

尘封的文化遗产

牛车水不是广东或各帮华人的唐人街,而是跨族群、跨宗教、跨文化的历史遗址,各类文化枢纽汇集之地,承载各族群的集体记忆,留下大量实体旧建筑与历史接轨,是非常丰富的多元文化遗产。牛车水是如此的多姿多彩,然而却覆盖着百年尘埃。

2021年9月14日星期二

解读土生华人基因组鉴定

 林志强

《联合早报》言论

14-9-2021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属下的基因研究院(GIS),于2018年为177名土生华人进行基因组鉴定,6月21日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科技研究局于7月16日在政府新闻中心发布文告,《联合早报》也有报道这则新闻,我这里对基因组鉴定提出个人观点。

这份名为《东南亚土生华人社群独特文化基因混合》(译,Genetic admixture in the culturally unique Peranakan Chinese population in Southeast Asia)的研究报告,追溯土生华人体内不同基因比例、遗传年代和源自男或女性的祖先。研究报告有三大重点:

第一,研究小组对土生(Peranakan)的定义为“本土出生”(local born),并非混血儿(研究报告第55-58行)。海峡华人英籍公会在1964年改名为新加坡土生华人公会,会长王长辉指出土生是“本土出生”的意思。

温长明于8月20日在《今日报》新闻网(Today Online)发表有关土生华人的评论,同样指这个新词汇是“本土出生”。

第二,研究结果得出土生华人遗传5.62%的马来基因,主要来自马来女性。这比新加坡华人的1.08%、中国南方华人的0.86%和北方华人的0.25%来的高。马来基因大约千多年前在中国南方华人中出现,这可解读为近代南洋马来人,和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新加坡和中国华人都有马来基因。

第三,土生华人长期以来被视为15-17世纪南来华商,和当地土著繁衍的后代。研究小组推断这些马来基因是190年前的遗传,“比许多历史学者的假设更近代”(第303-308行)。土生华人社群、语言、文学、服装和首饰等都在19世纪中后期形成,这和研究报告吻合,证实土生华人和早期的马六甲华人没有直接关联,其文化和身份认同也不一样。

7月16日,当局发布名为《土生华人基因组分析揭开对祖先的了解》(译,Genomic Analysis Of Peranakan Chinese Reveals Insight Into Ancestry)的文告,阐述土生华人体内各族群的基因比例,以及190年前遗传马来基因,认为早期华族女性移民人数少,男性移民娶马来妇女的假设一致。并且指出:“首次以科学角度证实土生华人是早期中国、印度与欧洲的商人与东南亚马来女性结连理的跨族后代。”

7月19日,新加坡土生公会(The Peranakan Association Singapore)在脸书发表文告,会长徐维德(Colin Chee)指出177名土生华人当中有10%只是华人。他认为:“没有马来基因的土生华人一样重要。”其实参与者初期已知道自己有没有马来基因,公会两名代表曾上亚洲新闻台,表示暂不公开结果。早期华族女性人数少,190年间不断互相通婚还有部分只是华人,基因组鉴定显示,土生华人并非异族通婚所形成的社群。

土生华人遗传5.62%的马来基因是平均值,并非全是混血儿,徐会长也证实土生华人包含华人。我认为当局应该解释土生华人中的华人,如何是早期中国、印度与欧洲的商人与东南亚马来女性结连理的“跨族后代”,并公开初期的鉴定结果。

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

大巴窑的前世今生

大巴窑的前世今生


大巴窑是新加坡的第二个卫星镇,当时吸引许多年轻人在此安身立命,建造家园,许多人对这块土地的记忆都从这里开始。地理名词会随着时间和发展而改变,历史上的大巴窑其实是另有所指,这里就追溯历史的渊源和发展,重新探索大巴窑的前世今生。


从咖啡山说起

大巴窑一词可以追溯大片1844年的地图,旧时英文拼写成Toah Pyoh,泛指亚当路到大巴窑西的山区,由于面积庞大,因此划分为大巴窑内和大巴窑嘴口(边缘之意)。有人认为巴窑一词译自马来词汇沼泽(Paya),巴耶利巴确实和大巴窑有些渊源,早期巴耶利巴拼写是Pyah Lebar,利巴在马来语有宽阔的意思,两个地理名词甚至出现错误使用。但巴耶利巴是沼泽地带,大巴窑却是山区。

对洋人来说,大巴窑是个非常拗口的名称,发展过程就出现新地理名词。乔治•亨利•布朗(George Henrry Brown)在1846年来到新加坡,他在汤申路买下一片土地,取名快乐山庄,因业主之故也称为布朗山(Brown’s Hill)。布朗一词在后来的地名命名中多次出现,新恒山亭的主峰称为布朗山(Bukit Brown),华人公墓成立之后取名为武吉布朗华人坟场,隔年由武吉知马通往高尔夫球场的道路,即目前的谦福路,也被命名为武吉布朗路。

布朗山不论如何音译,对华人而言也是很拗口,而Brown有咖啡色的意思,译为咖啡山更传神。在洋人将大巴窑布朗化的同时,华人却把布朗咖啡化,当时称为羔丕山。大巴窑一词在华人社群中一直延续使用,新恒山亭虽称为咖啡山,但正式名称是大巴窑福建坟场。武吉布朗也有墓志铭点出该处就是大巴窑。

大巴窑卫星镇的成立后,大巴窑一词频频出现,然而现在的大巴窑其实只是以前的大巴窑嘴角的亚佛路、文德路与金吉路地区所组成。因南部被黄埔河切割,北部在布莱德路开辟前,碧山亭坟场尚未成立,两地是相连的林区。在19世纪末,只有这三条道路横跨黄埔河,也是衔接外界的主要道路。


佘有进振春园

现大巴窑土地旧属佘有进所有,大巴窑西就是他的豆蔻种植园丘——振春园。早年新加坡虎患频频,传闻感天大帝是主管山林之神,老虎未经其允许不敢伤人,因此在山林间讨生活的居民都会供奉感天大帝,这座小庙也称为豆蔻园感天大帝。供奉感天大帝的多为潮州人,后来潮人北迁柔佛,闽人大量涌入,豆蔻园内同治九年(1862年)的香炉是由安溪人所捐赠。振春园最初是由园内员工所供奉,管工后来向园主提议开放给附近居民,逐而成为公庙。

在佘有进逝世后,振春园最初是家族共享的遗产,佘连城兄弟在1900年退股后,就成为佘应吉的独资公司,当时已经是黄梨种植园。振春园一度成为家族的私人墓地,甚至被称为坟山(Grave Hill)。坟墓后来迁葬他处,大巴窑医院也建造在园区,佘有进坟墓虽不受影响,但振春园从此荒废,坟墓也疏于料理。

感天大帝后来受到信徒轮流供奉,居民于1950年代在亚佛路建造庙宇。在麦里芝蓄水池建筑之前,河流经汤申路和大巴窑后转向黄埔河,该处也称为通兴港,因此庙宇取名亚佛路通兴港神会。大巴窑后来发展成为新镇,庙宇搬迁到大巴窑七巷,和其他庙宇组成伍合庙。

亚佛路最初称为坤丰产业(Khoon Hong Estate),坤丰是黄亚佛的商号,周边地区一度由家族所拥有,因此这条道路以他命名。现中华总商会就是他的大夫第,和佘有进、陈成宝、陈旭年的四座豪宅合称潮州四大厝。


文德路安祥山

战后因学校不足,大量适龄学童失学,民间组织纷纷自发的创办学校。当时会馆多数在市区,创办乡村学校的重任就落在乡村领袖或庙宇身上,并获得村民热烈支持。乌桥文德路安祥山的公立安祥学校创办于1947年,1966年因发展大巴窑卫星镇而关闭。公立聚华学校是由聚天宫于1946年所创办,当时利用庙前的戏台作为课室,戏台充当课室几乎可说是乡村学校的特色。

说到安祥山,就会联想到牛车水的安祥山和谢安祥,其实大巴窑的安祥山也和谢安祥有关。政府早年没有给山区的村落命名,更谈不上乡间小径,在没有路名的情况下,显著的地标成为居民的俗称。谢安祥家族坟墓在19世纪末葬在该处,因此被居民称为安祥山,在此的学校也称为安祥学校。这里也是私人坟区,即坟墓密集度低,规模大私人坟场,除了谢安祥家族坟墓外,还有王有海家族。

文德路从马里士他跨越黄埔河,直达现在的大巴窑四巷和六巷,安祥山大约位于大巴窑七巷,合春园和修德善堂就在毗邻。道路迟至1905年才出现,或因黄埔河上的桥梁乌黑,因此俗称乌桥。文德路是以黄敏之子黄文德命名,家族以船运起家,但男丁不多而且早逝,家族生意后来由黄文德姐夫林和坂继续经营。


金吉路双林寺

刘金榜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献地创办双林寺,据福州怡山西禅寺文献《西禅小记》记载,刘金榜和儿子都做了一个不寻常的梦,梦里有个金人从西方而来。1898 年,适逢贤慧等人经历 6 年的锡兰朝圣之旅,在回国途中过境新加坡。刘金榜极力挽留,献地兴建佛寺。

双林寺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最早兴建的是供贤慧母亲慈妙等比丘居住的珠琳庵,即后来的法堂。贤慧在1901年夏逝世,建造工程重任就落在性慧身上,但他也在隔年逝世,寺院就交由明光主持,慈妙和禅慧、月光等人于1902年冬回国。寺院工程分几个阶段施工,由城隍庙广福宫开始,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山门、伽蓝殿、祖师殿方丈室、禅堂等陆续落成,成为本地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寺院。

落成后初期因道路不完善,香客前往双林寺都乘船经黄埔河在金吉路上岸。即使道路逐渐改善,因处于郊区,香火始终不如市区寺庙旺盛,但双林寺有股独特的魅力。寺内建筑宏伟,数十包括邱菽园、陈宝琛等人题上对联的石柱,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前来缅怀,并且写下许多诗词和游记。

金吉路从马里士他路通往大巴窑,是以蔡金吉命名。他热爱农艺,1896年起多次在马里是他路的别墅举行园艺会,展示他所种植的奇异花卉。


大巴窑卫星镇

继女皇镇之后,大巴窑成为第二个卫星镇,国家发展部于1961年宣布建造4万房屋,可供20万人居住,人口规划的密集度后来进一步提高。卫星镇是集合住宅、工业、商业、公共设施和娱乐于一处的崭新现代化城镇概念,区内设有医院、学校、巴刹、戏院和邮政局等,一切应用的设备都有。为了区内安顿居民,建屋局于1961年开始在金吉路建造两百间房屋。

大巴窑新镇和加冷盆地两项工程是同时进行,当时加冷盆地在退潮是沼泽地,涨潮却被河水覆盖,因此决定铲平以大巴窑之山,填加冷河盆地。1964年,一条临时道路由大巴窑开始,经波东巴西、双林寺和圣迈哥住宅区,在后港二英里处横跨实龙岗路上段直抵加冷盆地,四年内从大巴窑运载6百吨的泥土填平加冷盆地。为了避免地面交通受到影响,当局建造天桥跨越繁忙的实龙岗路上段,著名的南生花园就在这次移山填海工程中被拆除。

迁徙计划从1961年开始,但却困难重重,因此工程一直延后动工。建屋局在1963年迁移葬在大巴窑各处的近百坟墓,终于在1964年开始建造组屋,第一批在1966年落成。1968年,政府确定双林寺和修德善堂被保留,整个卫星镇在1970年代完成。据居民的回忆,当时修德善堂位于山脚地带,如今却比周边地区略高,可以想象当时移山填海的工程有多庞大。


暮年回首

卫星镇成立初期,不少年轻夫妇迁入,大巴窑显得朝气蓬勃。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已步入晚年,子女在婚后陆续搬到其他新镇,大巴窑成为暮气沉沉的老人区。2002年,大巴窑建屋局中心落成后,建屋局总部也搬迁到这里。期间也在大巴窑邻里建造一些新组屋,这给整个社区注入活力,然而生活面貌也出现很大的变化。暮然回首,重新构建新一代大巴窑卫星镇已半个世纪,多少人依稀记得她的来时路?


收录于

2020 Vol 9

书写文学



林志强

2021年5月10日星期一

淡马锡古国的遭遇

林志强

联合早报

2021年5月6日



三佛齐是东南亚古代海上强国,疆域辽阔,领土包括苏门答腊、巽他群岛和马来半岛直抵吉打和泰南,扼控印度洋到中国的航道,后来却相继被爪哇赛连德拉王朝(Sailendra)和南印度注辇(Chola)占领。尽管三佛齐成功复国,甚至反攻注辇属地斯里兰卡,但却失去属邦的控制能力。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东南亚冒出一个新兴的国家——淡马锡。淡马锡在古爪哇语是濒海城镇的意思,越南《大越史记》、印度尼西亚《列王传》与《爪哇史颂》、中国《岛夷志略》和《武备志》都有记载,这里就翻阅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寻找古国淡马锡的足迹。


越南版淡马锡

《大越史记》有册马锡的记载。(互联网)


近期从越南史料发现,越南王子陈日燏(yù)逝世时,史吏提及他有能力为册马锡(Sach Ma Tich)的使臣翻译,学者认为这就是越南版的淡马锡。

越南李朝最后一位女皇李昭皇退位之后,陈煚(jiǒng)登基开创陈朝,在1225-1258年间当皇帝,称为太宗。忽必烈占领云南后继续东征西讨,连续对越南发动三次战争。陈日燏(1255-1330)是陈煚的第六王子,1285年在元越战争中担任大将,当时逃亡到越南的南宋遗民都投靠他,他在咸子关击败蒙古军队。

陈日燏于1330年逝世,享年77岁,正值陈朝第六代君主宪宗。《大越史记本纪全书》卷之七陈纪三,在宪宗篇提到陈日燏逝世的记载:“仁宗时,册马锡国使来贡,求能通语言者不可得,独日燏能之。”原来他喜欢结识外国人,经常去寺庙和宋僧谈话,或到占城人的村落探访,因此学会不同区域的语言。他是开朝王子,仁宗的皇叔,连续辅助多位年轻的皇帝。

册马锡使臣是在仁宗的年代出访越南,仁宗即是陈朝第三位君主陈昑,1278-1293年间在位。从建国到委派使臣需要一段时日,这意味淡马锡在更早的年代已经存在。


淡马锡亡国

忽必烈派使者孟琪到爪哇,要求向蒙古称臣,但爪哇王却将使者逮捕,黥面并将之驱逐。忽必烈大怒,1292年他派史弼、亦黑迷失和高兴带领两万大军攻打爪哇。当时爪哇发生叛变,国王被杀,国家被占领。国王女婿拉登韦查亚(Raden Wijaya)联合蒙古大军一起攻打爪哇,在攻陷城池后,他突然袭击蒙古大军,将他们逐离爪哇,并开创满者伯夷(Majapahit)王国,成为第一任君主。

迦查马达(Gajah Mada)最初是满者伯夷的王家侍卫,据《列王传》(Pararaton)记载,他在塞伽1253年(Saka,爪哇纪年,即公元1331年)出任宰相。在宣誓就职时,他发表著名的巴拉巴誓言(爪哇语Sumpah Palapa),誓将征服古仑(Gurum)、细兰(Seran)、丹绒普拉(Tanjongpura)、亚鲁、彭亨、冬波、巽他、峇厘、巨港和淡马锡等十国,这些国家从苏门答腊到马鲁古,印尼群岛直抵婆罗洲西南岸。淡马锡当时是远至爪哇也知晓的国家。

为了歌颂满者伯夷的太平盛世,宫廷诗人写了许多赞美的诗篇,他在退隐后汇编成册,1365年以普腊班扎(Mpu Prapanca)之名出版《爪哇史颂》(Nagarakretagama)。他和迦查马达处在一个共同的大时代,两人有着共同的经历,第49章提到,英明的宰相迦查马达在1331年辅政,年轻的哈奄武禄(Hayam Wuruk)当时还是王储。他赞美满者伯夷版图辽阔,书中列出所有藩属国,包括宋卡、北大年、吉打、登嘉楼、彭亨和柔佛等国,第13章就提及淡马锡。迦查马达实现征服淡马锡的誓言,他在晚年退隐山林,1364年逝世。

印尼泗水庞越瀑布的满者伯夷宰相迦查马达雕像。(互联网)



汪大渊无缘探访

汪大渊在《岛夷志略·暹》有这样的记载:“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处闭关而守,不敢与争。遇爪哇使臣经过,暹人闻知乃遁,逐掠昔里而归。至正九年降于罗斛。”汪大渊称淡马锡为单马锡,分别在1330-1335和1337-1339年两次出航。

暹军70余艘船只,军队少说也有数千,何以看见爪哇使臣立即逃亡?迦查马达在1331年发誓攻打淡马锡,或许淡马锡当时已成爪哇附属国,随使臣同来的还有爪哇军队。淡马锡在汪大渊到来之前已经亡国,再也不是商船前来贸易的港口,他没有登陆探访民情,只在龙牙门和暹才提及淡马锡。

《岛夷志略》在至正己丑冬,即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冬天完成,他相信接到船商的信息,出版前补上一笔“降于罗斛”。当时暹国处在素可泰王朝,但中部的罗斛国已经脱离真腊(柬埔寨)定都在华富里。因罗斛发生霍乱,乌通王在1351年迁都大城府,建立阿瑜陀耶王朝。

阿瑜陀耶最终并吞素可泰,满者伯夷控制的泰南和马来半岛各古国也陆续成为藩属国,甚至马六甲在建国之前也必须缴纳税金。王朝经历400多年,在1767年的泰缅战争中,被缅甸贡榜王朝军队攻破城门而灭国。


航海图地标

《武备至》茅坤图中的淡马锡。(互联网)

 

郑和七下西洋访问各国,随行官员记录了东南亚民俗风貌,因此明代出版多部游记和航海手册,如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和巩珍《西洋番国志》,以及张燮《东洋西考》和《顺风相送》,还有收录在《武备志》的郑和航海图——茅坤图。

汪大渊《岛夷志略》和明代著作相隔将近百年,字义也出现一些变化。以龙牙门为例:“门以单马锡番两山相交,若龙牙,中有水道以间之。”龙牙门指的是岛屿或近海的土地,和淡马锡番相隔一条水道。这里是海盗集聚地,山无美材,贡无异物,商贸物品都是剽窃之物。汪大渊直接说明:“舶往西洋,本番置之不问。回船之际,至吉利门,舶人须驾起箭棚,张布幕、利器械以防之。”吉利门即吉里汶(Karimun),明代古籍有多个不同译称如吉里问和吉里闷。


《瀛涯胜览》满剌加国:“自占城向正南,好风船行八日到龙牙门,入门往西南行二日可到。”除了汪大渊所指的海盗巢,龙牙门后来也指水道,而明代著作浮现一个新名词——淡马锡门。《东洋西考》:“又过淡马锡门,用庚酉及辛戌针,三更,取吉里问山。”《顺风相送》:“用庚酉五更入龙牙门,水流急,夜不可行。出了门又过淡马锡门,用庚酉针并辛戌针三更取吉里闷山。”淡马锡门和龙牙门并用,说明不是同一处,这里指的是靠近淡马锡的水道。

淡马锡一词出自《东洋西考》和《顺风相送》的淡马锡门,茅坤图则延续汪大渊的单马锡。


淡马锡兴衰史

淡马锡在三佛齐面对强邻占领之际脱离掌控,在13世纪是东南亚小有名气的国家。随着满者伯夷的崛起,1331年被宰相迦查马达列为十个要征服的国家之一,最后成为藩属国。迦查马达逝世后,阿瑜陀耶成为北方新霸主,14世纪末,势力涵盖马来半岛,淡马锡也无法幸免。

淡马锡失去其重要性,除了作为航海辨认地标的茅坤图,导航指南的《东洋西考》和《顺风相送》外,这个古国的名称逐渐消失。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明初华人逃亡三佛齐与 拜里米苏拉逃亡新加坡

两次大逃亡 明初华人逃亡三佛齐与 拜里米苏拉逃亡新加坡 2021年2月18日 3:30 AM 文/林志强



 朱元璋称帝后,杀害开国功臣胡惟庸,导致大量华人流亡三佛齐。三佛齐新王拜里米苏拉因庇护这些流亡华人,不愿继续效忠爪哇,爪哇军队因此攻打三佛齐,拜里米苏拉逃来新加坡…… 

华民流亡三佛齐国 
1368年,在开国功臣拥戴之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国号大明,号称洪武帝。 
朱元璋坐上帝位后,没有忘记舍生忘死的战友,除了赐封爵号外,也在南京鸡笼山建功臣庙。 
这些开国功臣浑身是胆,太子朱标却温良敦厚,朱元璋担心他无法驾驭这群豪杰。为了朱氏皇朝不受威胁,朱元璋决定大开杀戒。
 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宠,1373年任右丞相,后擢升左丞相——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他后来日益跋扈,结党营私,独断专行,这引发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冲突。 
 华民流亡三佛齐 
1380年,朱元璋受邀到胡惟庸府邸,途中太监云奇冒死阻拦,朱元璋回头登上城墙,看见府内埋伏士兵,指胡惟庸谋反将他处死。此后朱元璋不再委任丞相,设立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上。
胡惟庸案接下来的十几年继续发酵,从意图谋反发展到私通三佛齐。 朱元璋将各种罪名套在胡惟庸身上,结果众多开国功臣都被牵连,诛杀3万多人。
蓝玉案是明初另一大案,牵连被杀的有1万多人。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提到:“自胡惟庸谋乱,三佛齐因而遣间谍绐我使臣羁留于境。爪哇国王闻知其事,戒三佛齐,令其礼送还朝。后诸国道路不通,商旅阻绝。” 在三佛齐掳掠使节的其实华人,他们是胡惟庸等案的受害者、或是其他原因而仇视明朝,在洪武年间大量逃亡到三佛齐避难。这些海盗最负盛名的就是陈祖义,他祖籍广东潮州,拥有百艘战舰,党羽过万。马欢在《瀛涯胜览》指出:“他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辄便劫夺财物。”当时明朝悬赏50万追捕陈祖义。 
《明史》记载:“今欲遣使谕爪哇国,恐三佛齐中途阻之。闻三佛齐本爪哇属国,可述朕意,移咨暹罗,俾转达爪哇。”1397年,暹罗使者传递朱元璋信息,要求爪哇派遣使者告诫三佛齐,诚省愆从善,则礼待如初。 

  三佛齐新王叛变 
《明史》记载,三佛齐国王怛麻沙那阿者曾在1373年入贡,他在1376年(洪武九年)逝世,隔年王子遣使入贡,使者言:“嗣子不敢擅立,请命于朝。”天子嘉其义,命使臣赍印,敕封三佛齐国王。时爪哇强,已威服三佛齐而属之,闻天子朝封为国王与己埒,则大怒,遣人诱朝使邀杀之。天子亦不能问罪,其国益衰,贡使逐绝。 
三佛齐新王企图通过明朝赐封获得独立,爪哇老王无法容忍三佛齐和自己平起平坐,派人将中国使者杀害。当时爪哇国势强盛,朱元璋也无可奈何,三佛齐则继续受爪哇统治。 
《东方志》(Suma Oriental)同样记载老王和新王,他进一步指出新王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娶爪哇国王侄女为妻,老王死后继承王位。马六甲灭国后,葡萄牙人皮雷斯(Tome Pires) 于1512-15年间在马六甲居住,期间又去爪哇、苏门答腊和马鲁古等地,收集马来苏丹王国的资料,对马六甲王朝建国的历史了解透彻,并完成这部历史巨著《东方志》。 
爪哇当时处于满者伯夷王朝,国家分而治之,国王哈奄武禄(Hayam Wuruk)的皇后没有男性后裔,他在1389年逝世后,女婿继承王位统治西爪哇,这就是《明史》所记载的西蕃王。 
拜里米苏拉的妻子则是哈奄武禄的侄女,他开始觉得自己身份很尊贵,不比爪哇西蕃王低微。 胡惟庸之乱导致大量华人流亡三佛齐,在当地形成举足轻重的社群,他们掳掠朝贡使节和商船,并且获得统治者的庇护。拜里米苏拉觉得三佛齐比爪哇强盛,不愿继续效忠爪哇西蕃王。虽然朱元璋只要爪哇告诫三佛齐,但叛变之心毕露,因此爪哇决定派兵攻打。 

  三佛齐灭国之灾 
《东方志》记载,在丹绒普汀国的协助下,爪哇新王御驾亲征。三佛齐是苏门答腊岛的古国,国都在今天的巴淋邦(Palembang) ,华人称为巨港(旧港)。爪哇军队先攻打隔邻的邦加岛,杀了1千人,接下去就登陆三佛齐。三佛齐新王带领6千人迎战,但最终不敌爪哇的军队,部属成为俘虏。他预先安排家眷和随从在船上,眼见无法和爪哇军对抗,自己逃上船只扬帆离去。 
《明史》记载:“时爪哇已破三佛齐,据其国,改其名曰旧港,三佛齐逐亡。国中大乱,爪哇亦不能尽有其国,华人流寓者往往起而据之。”《殊域周咨录》则说:“其后爪哇并三佛齐,废其国。其地有旧港,商舶所聚,爪哇置小酋以司市易。南海人梁道明弃乡里来居,积岁聚众,为之酋长。” 
梁道明原籍广东南海,洪武癸酉年乡贡进士。最初南来贸易,熟悉当地民情后举家迁居。当时旅居该处的数千闽粤华人,群起拥梁道明为王。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派人招安,梁道明于十一月回国,留下副手施进卿驻守。
三佛齐沦陷后,拜里米苏拉逃来新加坡,8天后杀死了统治者自立为王。他的随从在此种植大米和捕鱼,或是掠夺敌人船只为生。《东方志》记载,新加坡曾经被满者伯夷占领,当时的统治者却是暹罗(阿瑜陀耶)国王的女婿,他迎娶王妃(北大年重臣之女)所生的公主为妻。国王得知消息后,派北大年重臣率领军队前来,拜里米苏拉不敢应战,和随从逃亡,他占据城邑已有5年。 
 永乐赐封马六甲国王 
拜里米苏拉来到马六甲,《明史》记载:“永乐元年(1403)十月遣中官尹庆使其地,赐以织金文绮、销金帐幔诸物。其地无王,亦不称国,服属暹罗,岁输金四十两为赋。” 
马六甲古称满剌加,受到阿瑜陀耶所控制,拜里米苏拉是一方头目,因此必须向暹罗缴纳税金。明朝如此重视拜里米苏拉,正因他是巨港的统治者,庇护华人海盗抢掠朝贡使节和商船,他在新加坡期间继续掠夺来往船只。尹庆出使马六甲,宣示威德及招徕,其意在于招安,以确保贸易海道的顺畅。拜里米苏拉遣使随庆入朝贡,其使者言:“王慕义,愿同中国列郡,岁效职贡,请封其山为一国之镇。”永乐帝封他为马六甲国王,并赐他国印,在中国皇帝撑腰之下,他从此摆脱泰国的枷锁,实现了建国的梦想。

2021年2月2日星期二

“高山仰止”所带来的思索

《联合早报》2015年10月12日 高山仰止——50位土生社群先驱的非凡人生,正在土生华人展览馆举行,看了展览之后,却带回不少思索。 佘有进在1823年抵达新加坡,最初跟随着帆船川行廖内、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甚至远至宋卡,为船舶管理文书帐目。五年的海上生活,不但有机会接触各地商贾,也更熟悉民情习俗。1828年,他定居新加坡,在大商行金瑞号担任会计,两年后,他在南干拿路自立门户。由于他和各地船主熟络,因此成为船舶的代理人,船上的货物都交由他待售,船上所需的货物则由他采购,他在买卖之间抽取佣金,他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就致富。1835年,佘有进以欧洲为市场,开辟长达数英里的园坵,并成为甘蜜大王。佘有进原配陈明月,是霹雳甲必丹陈亚汉之女,他们于1837年结婚,婚后不出几月,陈氏就因天花病而逝世,隔年他续娶其妹陈明珠为妻。 由于当时人均寿命较短,而佘有进父子年龄差距颇大,因此他栽培小舅子陈成宝为过渡期间的接班人,以便家族生意将来传承给儿子,但他没料到自己会如此长寿。陈成宝来投靠佘有进,一方面当然是姐夫事业有成,向他学习,另一方面,可能是他的父亲已经逝世。这种情况相信当时非常普遍,章三潮也面对类似问题,在他死后的十年,家族事业一直是由小舅子协助经营,直到章芳林能够独当一面为止。 佘有进是个特殊的例子,当时中国实施海禁,他在船上工作才允许出海,在各地所接触的多数都是土生华人,因此很早就进入土生华人这个圈子。和许多新客不一样,他们和本地女子通婚,借助岳父的扶持而飞黄腾达,但佘有进是事业有成之后才结婚。 如切路(Joo Chait Road)和如切台(Joo Chait Terrence)在“1914年10月”开始在海峡时报出现,周如切无偿献地,因此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周如切是个很特殊的家族,他在本地娶陈观娘为妻,生下一女周桂娘,其他子女却是中国发妻所生,儿子在中国长大、结婚和生子,后来举家搬来新加坡。土生华人是个复杂的课题,佘有进和周如切都在中国出生,他们和本地女子通婚,都被列入土生华人家族。这里令我想起陈杞柏和陈嘉庚父子,陈嘉庚是中国发妻所生,他也回到中国结婚生子,而陈杞柏在本地另有妻儿,他和周如切状况相似,就不知道陈杞柏是否也是峇峇家族? 展览主题定在“50位土生社群先驱的非凡人生”,展示不少个人收藏,确实付出一番心血。不过,好些人物的介绍仅区区数行字,很难理解这些先驱有何非凡人生,而文稿也出现好些错误,最令人百思莫解的就是章芳林的生年。 某些资料指章芳林生于1825年,但陈育崧的《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收录了章芳林的墓志铭,这是当时清朝驻新加坡领事黄遵宪为他撰写,文中提到:“公生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卒于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春秋五十有二。”而庄钦永博士后来也引用章芳林的神主牌,两者都说明他生于1841年,经历了30多年,这个简单的错误一直无法被纠正。这种现象,究竟是个别展览出现问题,或是政府部门对文史领域的行政管理与政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