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1年9月14日星期二

解读土生华人基因组鉴定

 林志强

《联合早报》言论

14-9-2021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属下的基因研究院(GIS),于2018年为177名土生华人进行基因组鉴定,6月21日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科技研究局于7月16日在政府新闻中心发布文告,《联合早报》也有报道这则新闻,我这里对基因组鉴定提出个人观点。

这份名为《东南亚土生华人社群独特文化基因混合》(译,Genetic admixture in the culturally unique Peranakan Chinese population in Southeast Asia)的研究报告,追溯土生华人体内不同基因比例、遗传年代和源自男或女性的祖先。研究报告有三大重点:

第一,研究小组对土生(Peranakan)的定义为“本土出生”(local born),并非混血儿(研究报告第55-58行)。海峡华人英籍公会在1964年改名为新加坡土生华人公会,会长王长辉指出土生是“本土出生”的意思。

温长明于8月20日在《今日报》新闻网(Today Online)发表有关土生华人的评论,同样指这个新词汇是“本土出生”。

第二,研究结果得出土生华人遗传5.62%的马来基因,主要来自马来女性。这比新加坡华人的1.08%、中国南方华人的0.86%和北方华人的0.25%来的高。马来基因大约千多年前在中国南方华人中出现,这可解读为近代南洋马来人,和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新加坡和中国华人都有马来基因。

第三,土生华人长期以来被视为15-17世纪南来华商,和当地土著繁衍的后代。研究小组推断这些马来基因是190年前的遗传,“比许多历史学者的假设更近代”(第303-308行)。土生华人社群、语言、文学、服装和首饰等都在19世纪中后期形成,这和研究报告吻合,证实土生华人和早期的马六甲华人没有直接关联,其文化和身份认同也不一样。

7月16日,当局发布名为《土生华人基因组分析揭开对祖先的了解》(译,Genomic Analysis Of Peranakan Chinese Reveals Insight Into Ancestry)的文告,阐述土生华人体内各族群的基因比例,以及190年前遗传马来基因,认为早期华族女性移民人数少,男性移民娶马来妇女的假设一致。并且指出:“首次以科学角度证实土生华人是早期中国、印度与欧洲的商人与东南亚马来女性结连理的跨族后代。”

7月19日,新加坡土生公会(The Peranakan Association Singapore)在脸书发表文告,会长徐维德(Colin Chee)指出177名土生华人当中有10%只是华人。他认为:“没有马来基因的土生华人一样重要。”其实参与者初期已知道自己有没有马来基因,公会两名代表曾上亚洲新闻台,表示暂不公开结果。早期华族女性人数少,190年间不断互相通婚还有部分只是华人,基因组鉴定显示,土生华人并非异族通婚所形成的社群。

土生华人遗传5.62%的马来基因是平均值,并非全是混血儿,徐会长也证实土生华人包含华人。我认为当局应该解释土生华人中的华人,如何是早期中国、印度与欧洲的商人与东南亚马来女性结连理的“跨族后代”,并公开初期的鉴定结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