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3年5月11日星期四

从新加坡大伯公、伯益公和缎伯公 重新探索大伯公

         上个世纪学者对谁是大伯公做出热烈的争论。韩槐准引用宋代和明代的史籍,认

为大伯公就是水神,马来文叫做都钢(Tokong)。陈达认为大伯公是伯益。关楚朴以

槟城建德堂为例,认为大伯公可能是洪门会党中的最高职位。英国学者巴素博士

(Victor Purcell)却提出:“大伯公只不过是华侨先驱者的象征,并不一定要有名字

。”饶宗颐则认为:“伯公在粤东民间流行甚广,不专限于客家,乃一般土地神之通称

。”许云樵同样认为大伯公是土地神,但他指出:“大伯公虽说就是土地公,可是土地

只是一项职衔,并非人名。”中国的土地庙就是福德庙,南洋的大伯公庙也是福德庙,

此后主流观念都认同大伯公就是土地神。然而饶宗颐没有提及土地公以外大伯公,这

里以碑记和记载重新探索大伯公。


    新加坡大伯公

        在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有块分别以淡米尔文(Tamil)、英

文、泰卢固文(Telugu)、梵文(Sanskrit),乌尔都文(Urdu)和华文镌刻六段文

字的碑石。英文可以辨认,华文部分有些字漫漶,但“新加坡大伯公”依稀可辨。

        近期要求一个兴趣小组协助翻译古淡米尔文,内容和英文版相似,但没有提及编

号75的地契,华文版没有提及地契、年份和捐赠者父亲的名字,但受捐者却冠上新加

坡大伯公的称号。对照英文和淡米尔文,华文版内容大意如下:“新加坡大伯公名曰

科徒礁·拉马沙米,此厝乃是西纱西郎·比来,自甘心情愿奉献与大伯公。”科徒礁

·拉马沙米(Cothunda Ramasamy)是印度教毗湿奴(Vishnu)的化身,捐赠人西纱西

郎·比来(Sashasala Pillay)立碑的目的是宣示毗湿奴是产业主人,华文碑文撰者

以新加坡大伯公来称呼这位印度神明,碑石立于1831年3月。

        新加坡河南岸是华人和印度人的聚集地,因此以四种印度文字、英文和华文立碑

。佘有进一篇1848年的文章中提及,当时新加坡华人有四万名,其中潮籍人口一万九

千名,是华社的最大社群。基于闽南原乡没有大伯公信仰,协助西纱西郎·比来撰写

华文碑文的相信是潮州人。大伯公究竟是哪路神明?


        潮州伯益公

        感天大帝是主管山泽之神,早年新加坡虎患频频,传闻老虎未经伯公允许不敢伤

人,因此在山林间讨生活的居民都会供奉感天大帝。佘有进振春园内有感天大帝的神

龛,最初是员工所供奉,称为荳蔻园感天大帝,诞辰是三月廿九。

        荳蔻园员工多是潮州人,后来潮人北迁柔佛,闽人涌入,他们同样供奉感天大帝

,称为潮州大伯公。园内有安溪人苏枫所捐赠的香炉,上面有大伯公、同治九年和

1862等字,1862年是同治元年,疑为误笔描成九年。管工后来向园主提议,开放给附

近居民,逐发展成为公庙。园区一度成为墓地,神祇后来受到居民轮流在家中供奉

,1959年,居民在亚佛路建庙,名为亚佛路通兴港神会。后来大巴窑发展成为新镇,

神会和其他受影响庙宇搬迁到大巴窑七巷组成为伍合庙。

        伯益公、许逊和介子推同样号称感天大帝,这位称为感天大帝的大伯公是伯益公

。伯益在古代掌管山泽之职,曾辅助大禹治水。传说他在主持开山辟路时制服了山中

老虎,让兽王乖乖听话,因此潮汕地区有句俗语:“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食人。”虽

然伯益公是大伯公,但大伯公未必是伯益公,因为这是诸多地方神明的泛称。


        德光岛缎伯公

        缎伯公是源自本地的神明,在德光岛(Pulau Tekong)的实拉宾村(Kampong

Selabin)的街坊,传闻有一位身材瘦小蓄满胡子眉清目秀的马来老者,经常从邻近的

塞查赫岛(Pulau Sajahat)划着小舟而来,在街坊徘徊后独自回返。这位老者引起居

民的怀疑,有居民就划着小舟跟踪他,不料来到塞查赫岛却不见人影,只见一块耸立

的大石,他们认为马来长者是大石的化身。16世纪,亚齐(Aceh)王国的将军在德光

岛海域和葡萄牙军队展开激战,最后他和士兵一起自杀身亡,也有人认为他是这位将

军的亡魂。

        《话史德光岛与天降佛堂太阳公庙》作者何金煌指出,塞查赫岛马来语意为凶岛

,隔邻有个小塞查赫岛,另有一堆暗礁,船只在此很容易发生意外。航海者为了祈求

平安,启航前会准备神纸香烛,来到塞查赫岛时卸下风帆,在船头向塞查赫岛祭拜。

说来奇怪,马来长者不再出现,船只在此水域也能安全川行,因此居民开始祭祀这块

大石,并取名为缎伯公(Tuan Pek Kong)。缎译自马来语,即先生或男性长者的尊称

        在缎伯公出现后,粤闽馆负责筹神事宜,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祭拜缎伯公

庆典。这是客家和潮州为主的居民所成立,馆外有丁未年(1907)匾额,是历史悠久

的组织。1986年,德光岛上演最后一场酬神戏后,岛民搬迁到本岛,缎伯公供奉在勿

洛北4道的德光岛联合庙,但巨石却留在原地,在多年的填土工程中被吞没。

        潮州客家都有大伯公的信仰,但客家人更为繁复,如灶头伯公、床头伯公、塘头

伯公、土地伯公、山神伯公、田头伯公、水口伯公、路口伯公、桥头伯公、大树伯公

、河唇伯公、桥头伯公、榕树伯公、石头伯公,也将逝世的长者称为大伯公。


        大伯公溯源

        伯公一词历史悠久,普宁市里湖镇二公里外长美大肚篮山的伯公宫原名浮桃庵,

仁宗皇帝于庆历三年(1043)赐名封源伯公宫。普宁是潮州和客家共处之地,千年来

发展成潮客有别的伯公文化。大伯公是粤东或潮客聚居地的民间信仰,新加坡大伯公

和伯益公是地方神明的泛称,缎伯公是石头神,也是逝世长者,所以被视为伯公,因

此伯公并非专指土地神。陈志明《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提到福建人称土

地庙为“土地公庙仔”或“福德祠”,近期谢明达《谁是大伯公》提到他很讶异中国

的同事从未听说过大伯公,既然中国闽南原乡没有大伯公信仰,为何土地神飘洋过海

到南洋就变成大伯公?这背后还有一段曲折复杂的尘封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