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

土生华人和海峡华人的文化与身份认同


林志强       联合早报     2016-04-19
土生华人是个松散又笼统的名词,海峡华人却历经多次的法律诠释,有着非常清晰的解说,这里从海峡华人说起,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
英国采纳出生地法(又称属地主义,Jus Soli)原则,不论父母来自何处,在大英帝国出生(British Born)的婴孩都是英国子民。这一条例延伸到殖民地,在海峡殖民地出生(Straits Born)的婴孩都是海峡殖民地公民,中国或其他地区移民,则可以通过归化途径入籍,两者都称为海峡华人(Straits Chinese)。说到海峡华人,就不能不提到陈庆真,他在厦门组织小刀会被捕,英国以他是新加坡出生的海峡华人,理应交给英国处理;不过中国以民族服饰和特征认为他是中国人,应该受到中国司法管辖。两国因此引起一场外交风波,海峡华人的国籍问题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因世代长居于此,海峡华人吸收本土流行文化,形成自己的习俗。殖民地政府在1926年制定婚姻法律款条,分别邀请海峡和中国出生的居民提供意见,当时海峡华人的闽、潮、粤、客籍代表受邀参与讨论。海峡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成立海峡英籍华人公会,入会条件是本土出生或归化英籍的华人,但战后英籍华人成为一个敏感词汇,因此改为土生华人协会。
土生华人历史悠久,它译自Peranakan Cina,泛指马来语系区域出生的华人,他们在本土化过程之中,衍生了结合中国和马来文化特色,形成有别于中国的华人。不同籍贯的华人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而以闽南人为主的马六甲,是比较熟为人知的一个支系。马六甲确实有不少色彩浓厚的土生华人家族,但新加坡早期的土生华人色彩却相当淡薄。马六甲的华人在1817年只有1006人,1842年增长到6882人;新加坡在1849年有2万7998人,只有1000人来自马六甲,可见不论新加坡或马六甲华人,甚至在新加坡的马六甲华人,都是以新移民为主。陈金声是本地最资深的土生华人家族,他其实是第三代移民,陈笃生则是新移民之子,因此他们更活跃于华社。相对而言,他们在马六甲的后裔,土生色彩后来逐渐转浓。
海峡华人是土生华人的进化,同样都是区别本土和外来人,但不是延续,因为它包含土生华人和各个籍贯华人;而且有不同定义,如包括归化入籍的新移民。海峡华人的一大特色是他们可能非常洋化,或生活高度汉化,即是说,不具备土生华人色彩。虽然佘有进娶甲必丹之女为妻,整个家族却保持高度汉化,后人西化的影响也多过土生化。土生华人经常引用母语原则,因本土妇女不懂中文,所以家人以马来语沟通,这导致后人土生化,佘有进家族似乎没有这种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南洋的繁衍模式和特色,是有别于马六甲的土生华人。随着时间的推演,战前和战后的海峡华人气息,其实比土生华人更浓郁。
土生文化馆的展览《高山仰止》,以土生华人为定位,但50位人物更像海峡华人,不知文化和身份认同是否出现错乱?

2016年4月8日星期五

沈孔交

沈孔交经营酒业,图为他在1910年建造的酒廊。